养老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安养指南 广州另类“医养结合”

广州另类“医养结合”

发布日期:2019-05-20   编辑:佚名
八旬老人种花治好了偏瘫手

在广州市老人院老年康复联合病房作业治疗室的墙壁上,贴着十张照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园艺治疗的具体内容。
八旬的雷伯既是“园艺治疗”项目的“明星模特”,又是真实的受惠者,他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验鼓励院区里有需要的院友,积极接受这种既有趣味性,也有治疗效用的特殊疗法。
两年多前,雷伯中风偏瘫后,老年康复联合病房的劳医师就根据雷伯的兴趣爱好,鼓励其做起了“老园丁”。松土、播种、浇水、修剪等,雷伯在劳医师的鼓励和帮助下,积极锻炼患肢,一段时间坚持下来,雷伯及其家人都看到了园艺治疗的疗效。这更是大大提高了雷伯参与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今,雷伯已经由原来的半自理,康复到了大部分自理。
“ 

“这就是医养结合吧?我明明只是在老人院里养老,闲时种种花,没想到,却把我偏瘫的左手治好了。”雷伯对“医养结合”,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让雷伯大受裨益的园艺治疗,只是老年康复联合病房打造的康复治疗品牌之一。2018年7月起,广州市老人院与南医三院共同建立的老年康复联合病房,就正式为院区的老人引进了南医三院的康复专科的专家和技术。老人在联合病房里住院,享受的是三甲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
除了园艺治疗,老年康复联合病房还用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手工艺治疗、园艺治疗、认知训练等作业治疗手段对患者进行细致功能、认知功能及社会生活能力等的评估和治疗训练,促进身心康复、重返社会、改善生活质量。
在传统的康复治疗方面,老年康复联合病房在南医三院专家的指引下,引进中药药透治疗仪,并新增加了对大部分痛症、痹症患者具有很好疗效效果的精油涂擦治疗项目,增加了治疗项目的多样性。

生命时速——心梗老人三小时转市一抢救

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的下降,某些急重症的发生往往就在一瞬间,生命的抢救也必须争分夺秒。87岁的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杨伯,在刚刚过去的4月份,就经历了一次“生命时速”。杨伯的家属和主治医师涂健铭对此历历在目。
涂健铭是老年病联合病房的负责人之一,他告诉记者,4月2日那天早晨,杨伯如常吃过早餐后不久出现了气促、烦躁不安等情况,紧急送到老年病联合病房后发现其出现了大面积的心肌梗塞。一方面紧急抢救,并与市一医院的专家开通了远程会诊;另一方面,根据专家的意见,迅速联系了市一医院的绿色转诊通道。

“在短短两三个小时内,杨伯就转到了市一医院的ICU进行抢救。路途不短,但我们和市一双方都在为杨伯的生命争分夺秒。”


涂健铭说:因为抢救及时,杨伯在ICU住了十多天之后病情好转了,于4月23日回到了老人院的联合病房,经过一周的观察,杨伯终于出院“回家”,重新过上了宁静的生活。


“这次抢救任务的成功,得益于老年病联合病房有市一医院老年病科专家的技术支持,以及市一医院为患者开设的转诊绿色通道。”涂健铭的言语中,流露出满满的感激之情。

双向转诊——六旬患者爱上在老人院住院

记者在老年康复中心的运动治疗室见到余先生时,他正弯着腰认真地为自己系鞋带。得知记者到访,余先生把竖起的大拇指送给了身旁的康复治疗师陈锦宏,因为中风后语言功能出现了障碍,余先生通过微笑和大拇指对每天耐心指导其进行康复锻炼的陈医师表示赞许。陈锦宏是南医三院派驻到老年康复联合病房的治疗师,从2018年7月起驻点至今,陈锦宏成了院区老人的朋友。
或许是喜欢老人院里的鸟语花香和清新空气,或许是喜欢老人院里医师和护理人员,余先生已经是第三次来到这里的康复联合病房住院了,和这里院友打成一片。

强强联合——探索医养结合“广州模式”

联合病房模式,合作医院为院区老人带来了优质的医疗资源、为院区的医护人员带来了专业的技术指导,可谓获益良多。事实上,在市一医院派驻老年病联合病房的副主任医师彭晓辉看来:这是互惠互利的强强联合。


过去,我们在老年医学这一方面比较重视,但是对于‘养’的方面还比较薄弱。老人院在养老服务方面的经验很丰富,给了我们很多新的思路。


彭晓辉表示,将把在老人院里吸收的“医养结合”的经验带回医院,将把“医养结合”的思路更多地运用于老年病的治疗上,更多地考虑老年患者在治好病与养老的问题。

彭晓辉的驻点体会,让我们看到了联合病房,在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共赢,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念的落实。

联合病房的好处

充分借助了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力量,促进三级医院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院服务能力和医疗服务效能,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以及推动医改发展实践;

积极发挥了老人院优秀的养老服务经验,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医养结合服务,是广州市老人院深化和合作医院优势资源结合,进一步探索医养结合“广州模式”的创新做法。